5.4.10

志明與春嬌

讚!很久沒有看過一齣電影,包括國內外及本地制作,讓我覺得一定要推介給朋友們。

故事講述一個由禁煙條例催生的一個愛情故事,從禁煙後的離光怪陸到吸煙這件事本身,再帶到都市男女的愛情,最後是每一對情侶離離合合時的同一條問題。

風格上延續了彭浩翔《買兇拍人》、《大丈夫》的一貫黑色幽默。可能由於命題相對輕鬆,焦點又對准了吸煙多於愛情,不像《大》本質上就是借「捉姦」的故事去講婚姻,令《志》更能滿足不想「講道」的觀眾。

演員方面,真正能顯示出彭導的功力.....還有選角的重要!楊千嬅及余文樂都有不錯的表現,朋友說因為角色都「很像他們本人」,但其實楊千嬅過去都一直演這種「很像她本人」的角色如方麗娟,但今次的春嬌比方麗娟更好的地方是,不是一味的耍傻,而是一個會情緒低落、會尷尬的女人。余文樂呢,我過去對他沒有很深的印象,所以沒有比較。

最後,提醒各位要看到最後一分鐘,因為出字幕時會再有片段播出的,而且正到你想拍手!

======以下有劇情======以下有劇情======以下有劇情======

笑位真的正到不得了!

最鍾意是志明失戀後飲醉,在七仔付款時,徐天佑(這是另一個很好的安排,由一個大家認得的演員去做七仔員工,確保之後幾場戲時,歡眾仍然認得佢!)叫志明付「四個六」,志明叫「五個六」!笑完以為無啦,之後春嬌竟然搭咀話「開!」很真實的一場描寫,也只有香港人,而且是只大去過酒吧的香港人才會識笑(唔好話我知你會無啦啦在家玩大話骰.....)

另一個好笑位是講春嬌個朋友,約咗個台灣男仔後被甩,志明話這是「行騙不遂」。這個短短的片段又擊中了現今網絡年代的多層陷阱,你騙騙我我又騙騙你,速食。

還有中間穿插的「訪問片段」,最喜歡是「五個字:姣婆遇著脂粉客」好爛但好好笑;仲有最後谷德超話要同隻狗打飛機,笑到反肚。

又不是笑完一餐就算。雖然電影沒有很仔細地講述春嬌與男友的感情,但從那些沒有表情的表情可猜一二。我很喜歡谷祖琳(孖k)煞有介事地警告志明,叫他不要「搞」春嬌,她沒有說的是背後原因:她有很穩定的男朋友,那男人又很有錢,可以照顧春嬌,你「搞」她即是搞破壞。

連春嬌也有過擔心,要重新適應一個人,很累。她沒有再說的是,要重新做一次DD、要搬一次屋、可能連香水、內衣褲都要換,真的很煩。

電影沒有保證兩個人可以高高興興地走下去,100分鐘過去,我們只是看到兩個人的開始。

2.4.10

繼續港產:《月滿軒尼詩》

近日真的看多了港產片,而且是入場看。其實香港電影真的可以做得好好,希望電影人不要只顧北望神州。

《月》是很有香港味道的電影,不難想像再過十年,灣仔又換了個樣,這齣以灣仔街影拍的小品會被視為歴史紀綠片。人來人往的電車路,多場張學友和湯唯過馬路的畫面,對常常出入灣仔的人不點都不陌生。

一如之前的岸西作品,擅長雕刻每個人物的面目,劇情推進一點都不急,甚至會讓分秒必爭的香港人有點不耐煩。網上的影評中,很多人說關於阿來及愛蓮的感情線太少,甚至感受不到他們的愛情。

我想,這些評論都是對的。但問題是,誰說愛情必然要轟轟烈烈呢?誰說男女主角一定要過電、有各式各樣的遭遇然後四目交投,才算愛上?

電影的愛情觀是,兩個人志趣相投,相處得舒服無比。有一個人可以同你一齊白白痴痴已很難得。兩個人原來的愛情,相信是更深刻的,但也是累人和痛苦的。是一個包伏,一個擔子,因為很愛很愛一個人,所以願意去付出,問題是可以支多撐久呢?

在一份有重量的感情,和一段愉快的關係中,電影傾向後者。

我很喜歡張學友的角色設定:一事無成但心地善良的中年裙腳仔。社會不需要太多英雄,現實中大部分人都平凡,不聰明。我們不需要更多「成功人士」的榜樣,社會已經為「成功」下了太多的定義了。

至於湯唯,我覺得她真是天生當明星的料子。在《月》中她明明是演一個平凡的女子,打扮舉止都很普通,但仍然十分搶鏡。

21.3.10

港產片之日(有劇情)

一口氣進場看了《越光寶盒》及《歲月神偷》。在前者的影響下,回家後再看了《西遊記之月光寶盒》及《西遊記之仙覆奇緣》。

《越光寶盒》的瘋狂配合《歲月神偷》的傷春悲秋,互相發揮恰到好處的中和作用。如果硬要把前者與《西遊記》作比較,固然不適當,但如要說不去想《西遊記》,也近乎不可能。

戲中玩轉了很多周星馳電影的橋段,《西遊記》、《功夫》、《長七》,看到徐嬌、「神雕俠侶」及火雲邪神,很有親切感也很有驚喜!還有被惡搞得更慘的《赤壁》,很多位都令人有「吓?咁都得?」之感。

不過我略嫌劉鎮偉翻出咸豐年前,亦被人玩到殘的《Titanic》來玩,又老套亦難有突破,不如玩《阿凡達》好過啦。

全場有兩個(我覺得)最自然的笑位,第一個是李力持扮至尊寶,雖然之前已有朋友告知劇情,但仍然好好笑,可惜全場無乜人識笑;另一個是紫霞仙子,最後鐵扇公主問有無個簡單少少的名,佢好爽快地答:「朱茵!」,這個就全場都識笑了。

《歲月神偷》很老套,但沒有辦法,那是在說一個老舊(套)的時代,裡頭美好的醜惡的都只會在那個年頭發生。看完後我在想,是不是因為那個年頭特別困難,人們才特別團結、互助互愛呢?

當我還在暗暗地罵,點解要用血癌這個老套到不行的橋段,換個第二病可以嗎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那是真人真事。主人公是導演的哥哥,一個人見人愛、讀書運動音樂樣樣精的16歲花樣少年,因白血病去逝。果然現實才是最戲劇化的情節。

剛看畢一套受限於資金,但仍精益求精的港產片,回家就看了一齣誕生於電影業最風光、可遠道到沙漠取景的《西遊記》。我尤其喜歡那個愛情故事,因為我是一個悲劇主義者,偏好無奈的沒有結局的結局。人生大概也沒碰到幾次大團圓吧。

對於《西遊記》已沒有什麼可以寫的了。但想再貼一次:




歌名:一生所愛 (Love in a Life Time)
主唱:盧冠廷
女聲:莫文蔚
作詞:唐書琛
作曲:盧冠廷
編曲:盧冠廷

從前現在過去了再不來
紅紅落葉常埋塵土內
開始終結總是沒變改
天邊的你漂泊白雲外

#苦海翻起愛恨
在世間難逃離命運
相親竟不可接近
或我應該相信是緣分

情人別後永遠再不來(消散的情緣)
無言獨坐放眼塵世外(願來日再續)
鮮花雖會凋謝(只願)但會在開(為你)
一生所愛隱約(守候)在白雲外(期待)

7.3.10

500 Days of Summer



終於看了。

身邊朋友評價極端,有覺得超好看,也有覺得超不知所謂。

還以為是大家對電影的解讀不同,又或者其訊息艱澀難懂,才會有此落差。

看過後發現,導演直接演員率真,所謂「message」就赤裸裸地就在觀眾眼前。如你還想要知道這個隨性的女子和柔弱的男子故事背後有什麼高深的愛情理論,sorry,沒有。

其實對電影的評價,就是對那一套價值觀的評價。而我的評價是:高度讚揚。

Summer在認真地玩人生這場遊戲。她說愛便愛,發怒、道歉、分手、辭工、結婚,120﹪認真面對自己真實的渴求。

喜歡Beatles 中最不起眼的成員,Tom說很少人喜歡他,Summer答道:「That's why I like him.」我愛死了這種別扭的性格。

這是一齣沒有結論的電影,沒有向觀眾灌輸怎樣怎樣才是最好,只單純地說著這世上有兩種人,他們存在呼吸心跳,各有際遇,還請看倌自行選擇自己的道路。





This is a story of boy meets girl. 

The boy, Tom Hanson of Margate, New Jersey, 
grew up believing that he'd never truly be happy 
until the day hemet "the one." 
This belief stemmed from early exposure to sad British pop music 
and a total misreading of the movie 'The Graduate'. 

The girl, Summer Finn of Chennicok, Michigan, 
did not share this belief. 
Since the disintegration of her parents' marriage, 
she'd only loved two things; 
The first was her long, dark hair. 
The second was how easily she could cut it off, 
and feel nothing. 

Tom meets Summer on January eighth. 
He knows, almost immediately, she is who he's been searching for. 

This is a story of boy meets girl, 
but you should know upfront... 
This is not a love story.

12.2.10

《Scoop》



在這個情況下看這齣電影,特別合時。


一個記者(正確來說是新聞系學生),為追查獨家新聞接近貴公子,動了真情的愛情故事。well,當然在Woody Allen操刀下,沒有這樣簡單的事,還加入很多瘋狂和反諷的元素。


Scarlett Johnsson有九十分,Hugh Jackman型到無可挑剔,甚至是影片最後,真面目被撕破時,仍真的是那種令女觀眾(包括我)覺難以致信那種。


作為一個記者,看這齣戲自然對於女主角所採取的手段,以及在過程中過份投入感情,有著近乎條件反射性的內省。然而人心肉造,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何能準確拿捏到一個地步,相熟至能互相信任,同時不帶任何私人感情?如果加入私人感情,即使不是愛情,友情也是有的,那又如何面對那種互相利用的關係?


說回電影。


多美麗的東西背後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貴公子如是,女主角亦如是,倒是Woody Allen親自上陣的瘋狂魔術師,直接得令人不知所措。


每次看Woody Allen的愛情片後,總是只能得出一個結論:愛呀,是沒頭沒腦的事兒,聚散分離,沒有原因的,凡人就請不要太執著好了。


我喜歡一個小小的細節:Sondra一定要戴眼鏡。我不想去猜測這個細節隱藏的意思,只是簡單地喜歡那種「四眼妹」對自己副眼鏡的神經緊張,以及她不能戴con的原因是「我不能接受手指接觸到眼球」,不知那是否出於WA自己對穩形眼鏡的厭惡呢?


最後要說的是,我(竟然)還未看《Cassandra's Dream》,而與《Match Point》相比,《SCOOP》的「英倫味」明顯較弱,即使用《Vicky Cristina Barcelona》作比較,後者的歐洲味也比《SCOOP》來得更濃,(或者WA覺得有了英式別墅和公寓,已經很大英國味)對我這種歐洲狂熱者而言,是《SCOOP》的一個敗筆。

3.1.10

《野火集》


2010年第一本看畢的書,是龍應台的《野火集》。

書中文章大都寫於1984-1986年間,剛好是我出生的時期。書中收錄龍應台的成名作《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文中一字一句對台灣公民社會之不長進,竟然在今天的香港、中國大陸讀來仍然擲地有聲。

明明面對身邊種種看不過眼,中國人多以「抗爭?沒用的!」讓建制胡混過去。看看我們的香港,竟然與書中所寫的台灣驚人地相似!當我讀到龍應台引述一封十七歲的讀者來信,寫道自己有機會就會到美國去,我心中驚呼了一下,這不是我每天和朋友討論的想法嗎?

我身邊有很多敢怒不敢言的人,日子久了讓我以為這是大部分。其實不是的,偶爾當我回到更普遍的大眾當中,就會發現很多連自己的權力也不知道,連自己正在被剝削的源頭為何也不知道的人。在這個背景下成長的新一代,資本主義更多是生而即有的膜拜,追究什麼也決不會追究到它的頭上。

這本書最著力叫喊的,就是對我們這種年紀的知識分子,還有影響青年人最廣的教育制度,《幼稚園大學》、《機器人中學》、《不會「鬧事」的一代》都一矢中的,同樣叫人傷心的是,二十年前的文章用於今天的香港仍然合適。我們不是發展得比台灣快嗎?

《野火集》的每一篇都在提醒我們,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對我們的社會冷眼旁觀,不能看到不公義而不吭聲,然後享受抗爭者碰個頭崩額裂之後為眾人爭得的自由。歴史的教訓還不夠多嗎?

如果真如龍應台在書中所說,她是有策略地讓言論留在主流媒體,那真是一個運用得很高明的策略。可惜的是,當我細心一想,在中國大陸就只有那麼一家《南方周末》、以及都知何去何從的《財經》,而且兩者在事實上還是緊緊地握在當權者手中,就感到點點憂傷。

書中還有一篇是我很喜歡的,《自白》是龍應台講述「被發現」是女人之後的幾件小事,很可笑地道出中國人潛意識中的男女不平等,甚至是想罵你的也忽然不罵了—不是憐香惜玉,只是出於極端的輕蔑,看出龍應台如何活用自己的切身體驗來說故事。

13.12.09

新開張

再開一個新blog,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就是想到了這個名字,想搶在有人用之前「飲頭啖湯」。

雖然名為「怒睇狂」,實際上我不算「怒睇」,充其量只算「多睇」。工作繁忙,人又懶散,看電影的時間還罷了,讀書的時間近兩年來驟減。本來就沒有太多墨水的我,愈來愈沒有文化,真是知識上的「愈窮愈見鬼」。

更甚的是舞台藝術。大學時代是看劇的高峰期,校內有個組織專賣平價學生票,由於方便得很,總會有事沒事去繞個圈,對遠未來幾個月公演劇目即使不是瞭如指掌,也大概心中有數。倫敦瘋狂的半年除了旅行,就是放學後去撲飛。一周一劇是指定動作。

我的大籮興趣中,居首的自然是旅遊,已有專屬(而且懶於整理的)blog,還有博物館、流行音樂等等,老實說,我沒有想好要如何分配,但由於流行音樂不能「睇」,不貼題,看來不會在此出現。音樂會自然另作別論。

最後,歡迎大家有事無事來坐坐。